当前企业利润低、债务杠杆高、不良资产累积的大环境尽管对经济不利,却成为某些行业的“利好”,比如征信、催收行业就得以大规模扩张。
汇法网孵化的创业公司“催天下”董事长邱靖近日对证券时报记者独家披露,公司刚刚完成了其Pre-A轮融资,融资额3000万,由金科同汇领投,达泰资本跟投,方创担任独家财务顾问。“过程很顺利,前后一共花了4个月,当时有30家机构有意愿。”
在该领域内,不管是前端的征信环节还是后端的催收环节,现在都被视作“蓝海”。邱靖向记者介绍,在央行的征信中心建立以前,整个市场的资产规模大约为40万亿,其中不良资产约1万多亿,而在征信中心建立起来以后,总体资产规模飙升至160万亿,不良资产仍只有1万多亿。“这说明征信体系的建设对于风险控制、降低不良率有明显的作用。”
但是与此同时,央行的征信中心采集的主要是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对于目前大量出现的民间借贷、合同违约行为、互联网风险等,没有相应的数据,这在官方信用报告中是缺项,因此大量新创企业涌入,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在工商登记信息中与“征信服务”相关的公司多达2000家。
互联网催收行业也类似。据记者此前从相关人士处了解,今年以来市场对该行业的兴趣尤为浓厚,早在上半年时就不断有企业加入。
邱靖介绍,从前端征信到后端催收,多数企业都是只做这个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但其实这是一整个产业链。汇法网和催天下的产品覆盖整个链条。在实际运营中发现,这样的好处是,前方的征信数据为后方的不良处置工作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支持。
从催天下的运营数据来看,该平台从上线公测到目前大约3个月的时间里,处理了7万笔的欠款催收,金额超10亿元。
不良债权的形成和流传规律是,不良债权在最初形成后,会经历从逾期——关注——次级——可疑——损失——银行处置等环节逐步推进的过程,而对应的金融机构的行为则是自助催收——委外催收——司法催收——内部追责——AMC(不良资产处置企业)重整,在这一过程中,不良债权的体量是逐步减少的。以2015年为例,逾期类的不良债权达到5万亿,关注类为2.89万亿,不良为1.27万亿,到最后AMC重整后的不良债权体量就只有1500亿元。
因此,对于不良债权处置而言,介入得越早,其对应的市场体量就越大。邱靖认为将前端征信和后端催收结合起来最大优势,就是能够通过征信数据较早地识别可能形成不良的债权。这对于公司本身来说意味着更大的市场空间。据介绍,催天下会在最早出现逾期的阶段就介入不良处置,而纯粹只做催收的平台企业,则多数在债权被列为“次级”的阶段开始介入。
对于其产品客户——金融机构而言,一方面前端征信数据能够帮助机构在催收上更精准地匹配,提高不良处置的回款率,另一方面,大量的征信数据本身就能对负债端形成约束,发挥风险控制的作用。
催天下此轮融资的财务顾问方创相关人士表示,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大量的创业者进入了互联网+催收。在开始关注催收行业的时候,市场上互联网+催收/坏账/不良处置相关的项目超过80个,其中大多是O2O寻找催债公司这类希望提升委外催收环节效率的模式,或者在线匹配不良债权处置这类的后端服务。基本没有能从违约源头开始提升整个催收效率的平台。催天下主要是得益于其母公司汇法网的大量资源。
邱靖表示,催天下的主要模式就是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研发金融机构用于不良资产处置的产品工具。公司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一轮融资完成后,资金仍主要投入与基础建设。公司目前的产品包括3个智能机器人,接下来继续着力于将人工智能用于催收的产品开发。在资本市场上的规划是,明年初启动新一轮融资计划,并计划在3年启动上市。